"
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,
现在是沟通,未来还是沟通
"
——松下幸之助
在职场当中,有这样一种“隐形人”或者叫“透明人”,他们处事低调,默默做好自己的工作,也不会主动曝光自己,甚至处事小心翼翼,生怕犯错。
在这一类群体当中,有些人似乎有着超脱于物的“与世无争”,满足于当下个人的职业状况,对于未来的发展有着漠视和躺平的态度;
还有一些人,有着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,在个人工作中也总会拿出足够优秀的表现,却在组织平台中不露圭角,难以获得关注,慢慢的也泯然于众人。
要么缺乏表现欲,要么欠缺表现能力——在职场当中这两点都是我们不得不防范的意识陷阱。
自诩“怀才不遇”的人常常拿着“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”的典据聊以慰藉,却不知这种古人的论断本身就不是一种真正符合逻辑性的命题,而在当今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、职场环境之下,它就更显得荒谬。
事实上,在过往的职场生涯里,我也在这个方面犯过极为不自知的错误。
过去的工作里,我也曾不只一次的去做出一些开创性的工作,但最终都以一种极为遗憾的形式草草收场。
当时如果我能更加积极、理性的去总结,也许后续的结果会不一样。这并非避重就轻,而是我们应当学会在过去的成功或失败里去汲取不同的经验,并且在合适的场合下,向领导和组织来进行展示,否则只能是一地鸡毛、贻人口实。而在当时场景下,我却选择了在这个事件上成为了一名坦然接受失败的“透明人”。
在今日之前,我都未曾意识到在职场当中,打破“隐形人”身份,获取曝光度,其实有着更为系统、科学的方法。
首先,在职场当中要坚持“把事做好,让人知晓“的认知思维——这并非一般人所认知的卖弄、炫耀、得瑟,而是为自己积累职场资本,提升个人职场形象的必要路径。要知道——你自己所认为的自我形象未必是领导或同事对你的印象,你的能力、优点、价值、贡献只有通过频繁的自我展示才能真正为他人所见。作为职场人,活干的越漂亮,越要拿出来呈现。
其次,既然领导或他人对你的印象未必是真实的,那么以他人的视角来看,真正的你又是怎样的呢?这里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公式:
领导(他人)眼中的你=你的能力✖️出镜率
人都是感性动物,频繁的交流和互动能够带来更高的接受程度和信任度。即便在职场当中,上级领导需要保持极度的理性来看待下属、员工,但是在和领导沟通、互动、商讨的过程中,你所展现的个人思路、风格、特点、优势、强项都会给对方带来深刻的影响,所以我们需要寻求合适的契机,把自己的价值体现出来。
最后,在职场当中,很多人都未曾意识到或难以说服自己的是——欣赏领导的优点——这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。在这方面,我们可以分解为3个方面来理解。
其一,所谓“三人行则必有我师”——欣赏领导的优点,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。那些在职场经验和阅历上都比我们丰富的人,即便有我们所不待见的地方,但其优秀的能力和积极的能量都值得我们来汲取;一个人被欣赏,会诱发他的表现欲,他会给予你更多的指点和资源,那么领导也会更多的培养你。
其二,欣赏领导的优点也有助于我们巩固彼此有价值的人脉关系。当然在这里一定要区别那种“溜须拍马”的不健康思想,同时也避免那种妄想攀关系、走捷径的腐化行为。欣赏一个人,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带来积极正向的反馈的——你所表达出的尊重、认可、信任会向我们回馈同样的能量,借助这种双向的能量输出,我们和领导会成为更好的事业伙伴,未来我们将更容易获得在组织内成长的资源;
其三,当我们愿意欣赏领导的优点,那么也就更容易接受人无完人、金无足赤。对于领导的缺点、不足,如果我们能够以个人的特点、长处去弥补,那将更有利于我们稳固自己在组织内的地位。
有些职场人会基于不同的因素,主动放弃了自己在组织平台内的“出镜率”,那么他在个人能力提升上就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,而且长此以往下去,他的能力优势也将大打折扣,无法得到充分的认可——毕竟像“微信之父”张小龙这样无需列席会议的职场大神又能有几个呢?
所以,我们要更多争取与领导的深度互动,力争在组织平台上曝光自己的优势、强项甚至是短板, 获得更多领导的反馈和指导——这对于我们掌握自己职业发展的主动权和价值塑造具备极大的作用。
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,学习无止境!
-END-
感谢转发或分享,帮点右下角“在看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