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第一批90后正式迈入35岁职场大关,职场中年人身份所带来的年龄压力接踵而至。很多人反映自己的公司都是年轻人,很少有35岁以上的员工,更别提新入职的员工,整个公司的年龄层都在趋向年轻化,那么消失的中年人究竟去了哪里?
职场歧视在中国并不少见,从最初的户籍歧视、地域歧视,到如今已经开始演变为健康歧视、性别歧视、年龄歧视。其中最让人关注的莫过于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,为保证职场的公平性,《就业促进法》第27条明确要求,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,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、生育等内容。
但对这样的法律要求,女性在职场遭受到的就业歧视现象并没有好转,随着女性的年龄增长,性别和年龄的双层因素加持,无论婚育与否的中年女性都成了企业优先Pass的对象,而这种现象愈演愈烈,从中年女性的身上,逐渐蔓延至职场的中年男性。于是职场中年人成了新一轮职场歧视的牺牲品。在很多企业看来,如果职场中年人还没有达到管理层,那么就会被判定为工作能力一般,缺乏创造力,跟不上时代的节奏,甚至体力上也不无法和青年人对比。
中年人本应该是国家成长的中坚力量,无论岗位和职级的高低,不可忽视的是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,而且因为养家的需要,他们在工作中更加努力,也比职场新人更稳定,他们不该是社会职场的弃子。幸运的是,如今,这种局面正在悄然改变。
“多地考公年龄调至40岁!”这个消息传来,让许多中年人松了一口气,也让整个职场为之一振。这一举措的背后,是对职场歧视的一次积极回应,是对能力和经验的充分认可。
过去,年龄往往是中年人在职场中遭遇歧视的一个主要因素。他们可能因为“年龄太大”而被排挤在晋升的竞争之外,或者被认为“不适应时代变革”。然而,现实却是,随着年龄的增长,中年人所积累的经验和成熟的思维方式,往往是职场中最宝贵的财富。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爱丽丝·沃克(Alice Walker)所说:“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们的真正力量也在不断增强。”
职场不再看重年龄因素,这是一个积极的转变。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体的能力和经验,而非仅仅停留在年龄的表面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化,年龄已经不再是一个限制,而是一个见证,见证着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成长和贡献。
这个变化的背后,除了法律法规的支持,更是整个社会对多元化、包容性的认可。在这样的氛围下,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价值,无论是年轻人的朝气蓬勃,还是中年人的沉稳成熟,都能在职场中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发展。
然而,职场的歧视现象并没有完全消失,尤其是对于一些特定群体而言。我们除了努力地推动这一变革,使得职场真正成为一个公平、包容的地方外,还需要不断提升个体的能力,虽然不一定要做到无可替代,但至少成为企业的稀缺人才。
如今“听劝文化”已成为中年人成长的另一种方式,以下这些避免职场危机的方法或许值得我们借鉴:
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职业素养:积极的态度和专业素养在职场中至关重要。展现出对工作的热情、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,能够提升自己的形象,增加他人对你的信任和尊重。
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,我们应该更加珍视每一个人的才华和贡献,让职场成为一个真正公正、平等的舞台。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,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价值,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。
同时依托系统化、模块化、专业化、定制化的人事管理解决方案,为客户提供社保服务、薪酬管理、劳务派遣、岗位外包等服务,有效帮助企业处理事务性问题,提升组织效能,激发组织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