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厦门教师招聘因多岗位取消编制导致无人报考的消息,引发网友热议。
据厦门市翔安区教育局官方通告称,因部分岗位资格初审通过人数与岗位拟聘人数的比例达不到3:1,故按照招聘原则减少该岗位拟招聘人数或取消该岗位招聘。
据悉,此次共取消11个教师岗位、减少6个岗位的招聘人数,累计减少招录34人,涉及初高中语文、数学等多个学科。
从翔安区教育局4月3日发布的招聘简章可知,本次招聘的教师实行参照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管理,即不是编制岗。(各种编制类型、真假编制如何分辨,可查看本号此前文章:有编制,也不一定是铁饭碗了!)
图源:翔安区人民政府官网
2024年,浙江湖州南浔区教育局下属中小学招聘52名事业编制教师,博士研究生要求35周岁以下。
在2023年秋招上,扬州中学高中语文、英语和生物教师都要求博士学历,报考条件是“2024毕业生,取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及学位”。
不止深圳“四大校”,“博士到中小学应聘”这股风潮已风靡多时。
究其原因,其一势必是普通博士想要进入高校的难度系数越来越大。
随着近几年博士不断扩招,好不容易拿到“入场券”,还得“非升即走”,面临仅有一次届满评估机会,通过就留校,不通过就走人。
从签完合同那天起,考核指标就像一把利刃悬在头顶。退回的论文,否定的项目......自我怀疑、自我否定都是常事。考核不通过,费用的发放都成问题,一些高校费用的发放直接与考核挂钩,合格才有,考核失败,退安家费都是基本操作,一不小心三年就成了贷款上班了。也难怪有网友称自己在高校“非升即走”,每天得揣着速效救心丸上班了。
高校内部压力增长,考核政策也年年更新,硕博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更“稳定”的工作。
高校给不了,部分中小学还可以给。
虽然可能教学任务繁重,但是不需要面对非升即走,还可能从中获得一些在高校丧失的自我价值的认同感,更重要的是有编制,这个相对稳定性就已经足够“真香”了。
这与之前不少高学历者追逐城管等岗位、港中文哲学硕士去做遗体火化工,有着异曲同工之处。
硕博之所求,编制与自由。
只是打破“铁饭碗”,推进教师身份制度改革势不可当,编制肯定是越来越少的。各位向往稳定的硕博,可能还是早上车为好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