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播间只有我,她声音在发抖

快下班时,整理今日内容,在平台刷到一位 40 多岁、身处三四线城市的女性,正进行不露脸直播。她粉丝仅 50 多个,已直播三天,每次持续 1 - 2 小时。直播时,她打开手机展示文稿,边念边自我介绍是成长博主,目前失业,因见朋友靠直播月入四位数,便也想通过此途径获得可观收入。她恳请进来的小伙伴多留一会儿,互相关注、共同进步。我看了她直播约 15 分钟,期间直播间仅我一人。她不断问我是否关注,坦言直播很紧张,不知讲什么,只能照着演讲稿念。她还说,自己花了半月生活费在当地学习直播。说话时,声音发颤,既担忧无人进来,又害怕有人进来,但无论有没有观众,她都在坚持直播。
这让我感触很深。互联网对三四线城市及农村的普通人来说,多是消遣工具或联络亲人的手段。而作为互联网从业者,这类人群在我们眼中,不过是 CPA、激活量、注册量、用户时长、ROI 等数据,是为平台提供养分的用户,消费能力是衡量他们的主要标准。可如今,看到他们鲜活地在互联网中挣扎求生,为获取最低四位数的收入而奔波,即使不适应也强迫自己适应,发抖着也要坚持直播,不禁让人感慨他们的不易。
还是像土地一样——人人都该有耕耘收获的权利?
互联网虽让沟通变得方便高效,但它并非高高在上。互联网连接着大众,可是否存在阶级分层?它是否具有普惠性?还是说这些人只是为平台提供养分的细胞,贡献手机费用、用户时长和消费 ROI?互联网平台能否像现实土地一样,让每个人都能耕耘并收获,而非只是平台的附属品。
由此想到,《新闻联播》常提到互联网 +、全国 5G 全覆盖,这为大众创造了基础条件。各个平台也在激励农村等主题内容,给予流量支持,如开挖掘机、送外卖、做美甲、摆摊卖炒饭、农作等短视频直播层出不穷,还有众多短视频直播卖货。这些让人看到真正的互联网 +,也让我们明白,每个人都有第一次尝试的机会。这些才是真实的“互联网+”——普通人用手机在数字土地掘食。
希望更多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人能投身这场互联网 “土地革命”,在互联网这片土地里,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。愿更多小镇乡村的人加入这场互联网土地革命,